我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今年,涉及“十二五”的发展规划问题被广泛关注,在温家宝总理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服务事业,在报告的各个部分多次被提及。
关键词:智能电网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说,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这是继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电网建设后,连续第二年在报告中出现,表明由我国电力企业率先倡导和实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在过去一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清洁能源利用、传输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十二五”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电网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建设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被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意味着该项发展计划很有可能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相关法律、财税政策、资金和电价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由于全球智能电网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以预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关键词:能源远距离输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4亿吨,75%需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跨省外运,煤炭运输约占铁路货物总运量的50%,跨省区输煤与输电比例为20:1,输煤在能源资源配置中所占比重偏高,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就电源结构而言,也不合理。马宗林介绍,201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9.62亿千瓦。其中,火电7.1亿千瓦,水电2.1亿千瓦,核电0.1亿千瓦,风电0.3亿千瓦。火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73.5%。燃煤发电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的60%和悬浮颗粒物的70%都来自于燃煤。
而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也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关键设备、组件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基础薄弱,技术标准偏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重点: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和大力开发新能源
马宗林告诉记者,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科学高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加快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马宗林说,清洁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转化为电能,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超过80%。根据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的目标,需要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倍、8倍、10倍和100倍,发展任务艰巨。应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稳步开发太阳能。
在能源配置上,马宗林说,要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输煤输电格局。转变能源输送方式,关键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煤电运综合协同优势,实现整体运输效能最优。应坚持输煤与输电并举。
在能源消费上,马宗林说,要以智能用电推动全社会自发节能。根据预测,
2020年,智能用电将降低用户电力需求约445亿千瓦时,折算后可节约燃料费用约96.3亿元。应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及充电网络,按照“换电为主、充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确立科学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建设标准统一的充电服务网络,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
建议: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
马宗林认为,新能源发展是系统工程和长远事业,需要完备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规划方面,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布局,注重新能源发展与资源利用、电源结构、电网建设和市场消纳相协调,保证项目建得起、送得出、有效益;鼓励发展小规模、低电压、分散型,就地消化的新能源;对不具备远距离输送条件,也不能就地消纳的,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防止一哄而上,避免浪费。财税政策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支持新能源的专项基金。鼓励地方财政贴息支持新能源发展。对新能源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投融资方面,拓宽新能源企业投融资渠道,制定更优惠的贷款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发展。制定鼓励新能源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价格机制方面,尽快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拓展新能源补贴范围,对单位和家庭自发自用的新能源也应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鼓励用户消费绿色能源。
在技术创新上,马宗林说,我们要尽快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装机容量而在核心技术。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握新能源发展的主动权。应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对风能资源测量、太阳能光伏发电间歇性、硅板低耗能冶炼、生物质能开发、大规模储能、新能源发电并网接入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