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我大概二十多年间一次一次要回来的城市,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武汉的市民,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多元的丰富的不断层的文化元素。我还记得第一次来武汉,是我自己刚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我把我的硕士论文定在了楚文化上,一个北方人,为什么会对楚文化有这样一种深深的系恋,为什么会心有所属,其实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大家会看见,中原的文化,它在我们人类的童年时期,就滋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恢弘,理性,辽阔。但,我们幸亏有过楚文化,这个民族的心境才得以如此蓬勃,天真。相比于中原文明,那样一种乐生的,现实主义的,有逻辑的,有节制的文明。
从诗歌上来讲,大家读书,我们谈读书么,我们就从《诗经》和《楚辞》来说起。楚文化和武汉人,你们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想一想中原文明在《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谤”,中庸雅正。那么《楚辞》是什么,它是那种铺天盖地热情的讴歌,它是那种生命澎湃,从自己的灵魂中奔涌而出。它就像是这个千湖之省,这个百湖之城,到处都是水域,到处都是灵性。所有所有的这一切,可以说,从一开始,我们的楚文化,就给中国的文明做了一个重要的平衡。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爱武汉这个地方。来到这里,我常常会想起苏东坡说的一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我乡”。人真正的故乡是那里,它未必是自己出生的籍贯所在地,它只是此心安处。一颗心能安顿的地方,就叫做自己的故乡。武汉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特质。我拿到我们书委会的问题特别有意思说,您也来过武汉很多次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怎么看,武汉人是不是这种热情善良重信守义、豪爽豁达、坚韧执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其实要让我说,作为一个北方人来看武汉这座城市,首先,我就会追溯到武汉最早,这里是谁的封地,我想在座的朋友会比我更了解。在西汉的时候,这是樊哙的封地啊。所以一个地方的民风,一定跟他祖上这种血液的传承,跟他所倡导的风尚是紧密相关的。那么我们想一想,现在大家想一想《史记》中,我们想到鸿门宴这一段的时候,再现《高祖本纪鸿门宴》的时候,我们眼前活脱脱地还会出现樊哙怒发上冲冠,踢门而入那一份豪杰之气。为什么让项羽在那一刻感叹真豪杰也,这样一个豪杰在鸿门宴最关键的时候舍身护主,可以说,他的那种形象,什么叫做嫉恶如仇,什么叫做刚毅忠勇,什么叫做舍生取义,中国文化中太多太多的标准,太多太多的基因,我们是可以去追溯得到的。武汉这座城市,我也会想起来,在大唐,晚唐时期,那是宰相牛僧孺在这个地方来统辖的。他又管行政,又管督军,统六世。今儿很多人知道牛李党争,牛僧孺在这里的那几年,减免了赋税,整个改革了这个地方的很多地方的政令,对这个地方的这种提升、稳定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想一想,能够让宰相去执掌的地方,又是什么样的重地。更不用说从宋元以下,这个商业重镇形成以后,我们的这三镇,长江、汉江把这个地方分割的这个三镇,你想想它流荡着多少英雄情怀。这种英雄情怀可以说,从樊哙时,一直到辛亥革命,一直到武昌起义,一直到二七大罢工。整个这一条脉络上,如果让我说,对武汉人的印象,那么,不折不扣的,我要说,这是一个有资格说英雄情怀的地方。英雄是什么人,不见得一定得是垂名青史的那些建功立业的名字,英雄,有的时候只是一种基因、一种气质、一种情怀。可以说每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都有过英雄主义,都有这样一种梦想。但是长大以后,我们会妥协,甚至会放弃,甚至我们会嘲笑自己,说那都是年少无知。为什么呢?因为生活本身的负担太重了,因为在生活里,要妥协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在生活里其实有很多时候,忙于社会的规则,而往往就忽略了,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最初的答案。我很高兴在我们这个读书月来跟大家相逢,读书是做什么的。是读别人的书,以为镜鉴,照见自己的灵魂。我们常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这条路是通向哪里的呢?在我看来,我们是走过万水千山,最后抵达自己的灵魂,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走的那条路。所以在武汉,看一看我们今天还有多少豪迈,还有多少英雄情怀。大武汉,我们在中部六省作为副省级的城市,作为中国的最有特色的大城市之一,大武汉之大,不仅是地域,更是一种胸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来看武汉的文化,我们认知武汉人的这种文明,这种阅读,读书重要,读心就更重要。
武汉还有一种特征,就是它的市民性。我喜欢这个地方,是因为大家有一种欢心的,乐生的生活的状态。围绕着东湖,我们可以看得见这个地方,大家的那种蓬勃。我现在也还记得就是我最早过来游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在80年代末,我最早来武汉,大家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是一个酷暑天,当整个的这个火车进站的时候,我还记得两边啊,最壮观的一景,就是家家户户的竹床凉席,摆在街边甚至铺在屋顶上,这个景观在多年以后,我还深刻清晰地记得,武汉人,家家户户之间的那种相互照顾,那种热忱无欺,其实今天的武汉,变得更典雅了,更雍容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东湖边,有多少顶级的,大家去休闲雅集的所在,但是我仍然有理由,怀念满天满地都是凉席竹床的那个时代。因为那个时代,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比今天要更加简单,因为在那个时代里,我能够看得见的,是一家小孩有任何吃的是不会吃独食的,周围纳凉的孩子人人有份。一家大人有了难处,周围可能有七八家过去帮他,我记得我在工作以后,给中央电视台做撰稿,写这个红钢城,我来武汉采访之后,最强烈的一个印象就是在武汉根本不要担心自己会走丢,不是因为武汉的地形简单,其实当时这是我见过最复杂地形的一个城市,因为到处都是横的竖的斜的小巷子,但是我说不会走丢就是问任何一个人,他都恨不得热情地要一直把你带到,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地,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它的民风。今天读书,我们向历史致敬,有很多朋友其实都在问我,说你要讲的是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为什么选这种题目,这种运用有难度吗?我们怎么来看传统文化,今天怎么让它价值发挥作用,还有很多人来问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有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我就想从武汉土生土长有哪些风尚,我们今天继续来传承来说起。
解说:大武汉,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地域风尚?(于丹)“这个地方原来有的这种豪爽义气,还有就是它的浪漫诗情”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于丹)“读书是个引子,我们要回到这方热土,”今天的青少年教育究竟该注重什么?(于丹)“我们现在缺少的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的教育。”更多精彩,就在接下来的节目中。
一个家有它自己的家风,一个城市其实也有它的地域风尚,所有这些连在一起,其实才是一个国家的风格。又说到《诗经》的时候,大家知道十五国风,十五国风是什么,无非就是各地的风俗民歌。而《楚辞》是什么,就是楚地的风尚。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尚,都会以它这样一种传统,优美地去传承下去。那么我们来想一想,在武汉这个地方,我们传下来的又是什么,什么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这件事情,我想说的是,它就如同一个家门的门风一样,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原来有的这种豪爽义气,还有就是它的浪漫诗情,一座黄鹤楼,留下过多少人的这种讴歌,大家想起黄鹤楼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们今天说书香江城这个美丽的名字来自于李太白。而李太白的那种性情,在我们这个地方,大家想一想,他并不是一个今天说的,总能过着土豪日子一掷千金的人。他有穷困潦倒到已经没钱买酒的时候,但他照样可以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一个人可以向月亮赊来一点月光,就愿携着月光直上白云边换酒喝。我们今天少掉的,不是眼前的白酒、红酒、黄酒,我们少掉的是酒中的月光和心中的诗情。不见得一个丰满的物质时代,有了种种的典雅的这种可以享受的这种物质产品,人心中就一定有那样的诗意。武汉人是熟悉李太白的,李白的岳丈家在安陆,离这里很近,所以他生活的这个圈子就是一次一次回到湖北再一次一次去行遍千山。他在这个地方留下了什么,从屈原到李太白,到李白激赏的孟浩然,李白多么喜欢他呀,“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所有这些人间的诗仙,他们都曾经云集在这里,更不用说古今多少文人登上过黄鹤楼。但是,我们心中的这点浪漫诗情,随着黄鹤远去了吗?我们心中的豪迈气象,随着樊哙归为一抔黄土了吗?这种英雄的豪情和诗人的浪漫,为什么今天不能堂而皇之地成为我们的生活。我想,读书是个引子,我们要回到这方热土,这里面蕴含的,过去的那种文化基因,这才是通过读书我们真正要抵达的。
我们这里,最早能够看到什么。都说武汉人是特别热情豪爽的。为什么我在这里从来不担心走丢呢。就大家会看见这里的人,古道热肠,行侠仗义。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文化。大家不要觉得说一定要让孩子背诵多少典籍才是中国文化,我们从中国的仁义礼智信最简单的一个字说起,你看仁爱这个仁字,说白了是什么,这个单立人一个二,用老百姓的话俩讲,就叫二人成仁。也就是说俩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你是足够仁爱的,还是不够仁爱的。那俩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无非就是街坊邻里同学同事甚至就自个家里的亲人,你能举手之劳帮人一把,不帮人就觉得心理过不去,这就已经是仁爱了,这样的一种传统在今天还能有吗?可以说我们读书,读一本书去了解那个时代,到底在今天传承下来是什么,有的时候还要看它怎么样融化在今天的生活里。
有很多人都问到对青少年的教育,我就说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对青少年为什么是重要的。首先来说我们所面对的青少年,是多么特殊的一个群体。中国人从70年代末期,我们进入了独生子女的国策阶段。独生子女是我们这个原来以多子多福为荣的农耕民族,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一个物种。想一想独生子女怎么带大,不要说独生子女不知道自己怎么样去承担这种压力,就是连大人也不知道怎么做他们的家长。中国过去养孩子,我不知道你们南方话怎么说哈,我们北方有个词叫拉扯孩子。就是拉着扯着孩子就长大了。左手拉一个右手扯一个后面还跑着俩,大的拉扯着小的就大了,但独生子女,你敢拉哪儿你敢扯哪儿啊,这一个都是供奉在手心里长大的,我们连养孩子的方式都变了,为什么好多独生子女都叫“六一”儿童,就是有爷爷,有奶奶,有姥姥,有姥爷,然后有爸爸,有妈妈,六个大人,金字塔的尖上,千倾地一棵苗,供着一个小孩,这样的小孩,你让他从小跟谁去学习好事要分享,坏事要分担,自己内心的强大,对于责任义务的承诺和愿意对别人的成全,太难太难。因为他奶奶不会跟他抢嘴里的一口食,他爸爸妈妈会说你只要上学,学习好了就是这家里的功臣了。我们面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成长选择,密集考试,这样的一代孩子,他们真正要读的是什么,我们现在缺少的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的教育。其实知识的教育不能把我们的人脑变成电脑吧,电脑里面的内存比人脑大得多,你今天想要去搜寻任何东西,甚至不用再去回家上电脑,掏出任何手机来,今天是人人都有个人移动终端的时代,想查什么电脑上的事情查不到啊。所以教孩子,现在已经不是比拼我还知道多少知识,跟电脑去比,人脑比电脑真正高级的事情,在于他有价值观。人脑的高级,在于他能判断善恶是非,人脑的高级,在于他不被伪命题绑架,他知道自己的行动,跟着自己的心去走。大家看看中国这个道字写得很有意思,里面是一个首,外面是一个走之,也就是说,我们头脑决定要走的那条路,是道路,我们头脑决定要遵循的那个理是道理,天地大道,是由人的头脑决定的方向。我们都会说,今天的路越来越多了。我还记得我当年来武汉的时候,武汉交通,那个塞车呀,但是后来走二桥了,就好了多了。到现在,走隧道,就更好了多了。这个地方的路,从公路到铁路各种路是会四通八达的,但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一定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得正确么?关键是里面的这个首,我们这个头脑真的强大了,所以面对现在的孩子,我想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让他们背诵得很清楚,然后就能够去考学的一门知识,而是他们安身立命最后的根本。